注册新用户
注册新用户
修改密码
地处皖浙交界的歙县三阳镇,拥有丰富的非遗民俗文化,是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,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“活水之源”。近年来,歙县三阳镇以非遗文化传承为纽带,将传统民俗的凝聚力、文化认同感与基层善治深度融合,探索出一条“以文化人、以文促治、以文兴业”的平安建设新路径,为乡村振兴注入和谐稳定的内生动力。
非遗传承凝聚民心,筑牢平安建设文化根基。三阳镇的非遗文化底蕴深厚,拥有“打秋千”“叠罗汉”“五兽灯”等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节庆的象征,更是村民共同参与、传承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。例如,“打秋千”作为一项百年民俗,曾因历史原因中断近50年,后经村民自发挖掘恢复,现已成为春节、元宵期间凝聚情感的核心活动。表演中,四位“秋千姑”身着传统服饰,由青壮年推动秋千架巡游街巷,边荡边唱,既展现了非遗技艺,更唤醒了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,这种文化认同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凝聚力。三阳镇通过非遗展演、民俗体验等活动,吸引村民广泛参与,潜移默化中强化了“邻里互助、和谐共生”的价值观。村民在共赏非遗、共护传统的过程中,形成“党群事务共商共治”的共识,为平安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。
非遗活动嵌入治理实践,创新基层善治模式。非遗文化不仅是精神纽带,更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载体。三阳镇将非遗传承与法治宣传、矛盾调解有机结合,探索出“文化 治理”的特色路径。例如,在“非遗过大年、文化进万家,直播家乡年”活动中,同步融入平安建设宣传,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、倡导理性信访,既传播了文化,又提升了法治意识。
此外,非遗传承人的示范作用也被纳入治理体系。非遗项目传承人常被推选为乡贤代表,参与“道德讲堂”“文明家庭评选”等活动,以德治力量化解邻里纠纷。依托“党建 基层微网格”机制,组织党员干部在非遗活动中倾听民声,2024年全年走访6309户,收集问题诉求198件并全部解决,为民办实事1218件,摸排矛盾纠纷77件并全部化解。这种“以文化促共治”的模式,让非遗成为推动乡风文明、维护社会稳定的润滑剂。
非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,夯实平安建设物质基础。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滋养了精神家园,更激活了乡村经济。三阳镇将非遗资源与旅游业深度融合,打造“非遗 文旅”产业链。例如,“打秋千”等非遗表演项目被开发为特色旅游项目,吸引大量游客体验,带动餐饮、住宿等产业发展;大方茶叶、山核桃、金丝蜜枣等非遗关联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,2021年三阳镇获评安徽省“美丽茶镇”,农民收入显著提升。经济的繁荣为平安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。村民在产业兴旺中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,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社会矛盾;同时,镇政府将旅游收入反哺民生,改善基础设施、完善社会保障,持续投入资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、垃圾污水治理和和美乡村建设,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持续增强。
省际协作拓展非遗影响力,共建平安边界新格局。作为皖浙交界的“东大门”,三阳镇以非遗为媒介,深化跨省合作。通过“浙皖毗邻党建联建”平台,与浙江清凉峰镇等地联合举办“共富桥”市集,展销非遗产品,推动文旅融合。这种协作不仅促进了经济共赢,还通过文化交流消弭省际治理盲区,通过“接边联调”“跨省四联”合作机制,借助“浙西皖南・风情穿越”县域风貌区创建,形成省际边界治理的“昱岭实践”,并逐步实现可复制、可推广。
文化为魂,善治为基,绘就平安新画卷。歙县三阳镇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支点,撬动基层治理深层变革。从文化认同到共治共享,从经济繁荣到边界和谐,非遗的“善治基因”已深深融入平安建设的肌理。未来,三阳镇将继续挖掘非遗的时代价值,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,为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提供更多“三阳经验”,书写“和美善治”的崭新篇章。
编辑:叶淑君